愛+人,愛家人
世界上有母親節,有父親節,有情人節……但原來我們還有「家庭節」。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攜手合作推行的「愛 + 人:賽馬會和諧社會計劃」,提倡將每年母親節後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家庭節」。
今年有幸獲邀,為這個節日編寫一套「快閃音樂劇」,並為劇中歌曲填詞。要在短短20分鐘時間,用4首歌來表達一個家庭的矛盾與和解,實在不易。在此我不妨分享一些關於音樂劇創作的經驗和構思吧!
音樂劇,顧名思義就是要用音樂來說故事。
Song one是講述一個家庭的組成,由男女主人公相愛到組織家庭,誕下兩個寶寶,然後寶寶們長大成人。音樂劇有趣之處,是它能以一首兩分半鐘的歌曲,清楚交待出如此「複雜」的情節。當然,前設是作曲與作詞人要處理精煉。
Song two是孩子的歌。音樂劇中有所謂的I want song,劇中的小孩長大了,對生活有自己的想法,漸漸覺得父母思想老土。但在Song three的父母歌中,觀眾能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愛,但礙於溝通,這種「愛」未被孩子接收。
於是順理成章,Song 4是一首和解的歌,當大家意識到有些說話難以啟齒,換個方法,以文字來表達,可能來得更好。所以劇中的爸爸就以明信片把心聲向家人傳遞,而孩子被父親打動,亦以相同方式向父母表達謝意與歉意。
簡單的劇情,想說的正是「溝通」對家庭的重要性。
還記得我曾經在某個劇本裡寫過這樣的一句對白:「人天生的缺陷,就是不能感受到別人的感覺。」
對,這其實是一種缺陷。
你不吃飯,我不會餓;我受傷了,你不會痛。所以我們都只在乎自己,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若彼此是陌生人也就算了,可是多少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親人,互相也毫不在乎對方的感覺,那家庭便難以維持。
戲劇講究give and take,生命如是,溝通如是。
溝通是相向的,當我們希望別人理解,前設是我們必先敞開心扉,將心中感受表達出來。同時,我們對於身邊人,也需要有聆聽的耐性。
當Give與Take同步,當我們「share 」了相同的感覺(這也是我常常說的「同情同感」),我們才是真正的溝通。
當然,分享心聲有時並不容易,像劇中的人物,他們就選擇以文字代替言語。
希望這個活動,能讓你常常記著家人的愛。
原文: https://hk.evi.com.hk/parent_school/article_detail?p_type=tue&id=4054
Comments are closed.